近日,郑金海教授和张蔚教授指导的2019级硕士研究生鲍仕昱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中科院一区TOP)上发表了题为“Peak water level response to channel deepening depends on interaction between tides and the river flow”的学术论文。这是该研究团队近3年来继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Coast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Hydrology》和《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这项研究对于掌握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河口三角洲洪潮水位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河口三角洲是全球经济发达、人口集居的地区。由于受到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河口三角洲动力地貌的演变规律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河道采沙和航道疏浚等活动,直接改变了河口三角洲形态,造成了河床下切。2019年,美国学者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Bigger Tides, Less Flooding: Effects of Dredging on Barotropic Dynamics in a Highly Modified Estuary”指出:河口三角洲河床下切,会导致三角洲内潮汐振幅变大,但洪水威胁减弱。港航学院的科研团队对此结论产生质疑,研究团队首先基于珠江三角洲实测水文资料和河口整体数学模型,揭示了河床下切影响下三角洲内洪潮水位演变的区域特性,明确指出:河床下切在径控区会导致同流量下水位下降,但在径潮双控区,由于潮流顶托作用,反而会加大洪水风险,从而在三角洲中腹部地区出现小流量、高水位、大灾害的现象。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动量方程定量分解了径潮相互作用对洪潮水位的影响,从而严格解释了河床下切加剧三角洲局部洪水的机理原因。该研究成果为河口三角洲区域洪潮风险分析和脆弱地带评估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文章下载地址:http://doi.org/10.1029/2021JC017625